您现在的位置:小葱 > 小葱种类 > > 湄潭味道

湄潭味道

2023/1/28 来源:不详

贵州白癜风治疗中心 https://m-mip.39.net/pf/mip_7235809.html

湄潭味道

文/冯波

中国人真是精致与智慧,对于餐饮,不同食材,不同形态,不同的烹制方法,组合起来,便可以变化无穷,形成各自风格和林林总总的美食,陕西的浓烈,东北的粗犷,苏杭的精细,广东的海味,四川的厚重,就贵州而言,干、咸、香、辣、酸即是特色,不太喜甜与稠。我所知贵州的独特菜肴、小吃做法,至少上千种,制作简单又十分巧妙,种类极丰富。比如丝娃娃,谁能想到用面皮包裹直蔬菜丝,再浇上煳辣椒水?那种复合味道,那清香,那便利,实让人惊叹。还有,拿贵州辣椒来说,剁细腌制发酵后制成糟辣椒,把它与鱼红烧,是一道酸辣浓郁的糟辣鱼,但只要换成煳辣椒面,加上花椒,油煎了淋在炸干的鱼上,便得一道香辣鱼,这俨然是一番大不同的味道,不信您就试试?

一地的餐饮风格,离不开那里独特的气候、地理与物产,我的故乡湄潭,在云贵高原上,又接近于重庆,是难得的高原水乡,这里的小吃也秉承了两地的精神,湄潭人知道怎么利用特有的物产,怎么让食物的味道混合、激发和入味。比起大餐,我尤爱小吃,这些小东西人人都做得,又人人都吃得,随便在巷子支起个摊,就可以养家几十年。而且,在湄潭,几乎所有正宗的美食,都藏在小城的巷子深处,外地人是不好找的,总要本地人带去,那里陈设简单,几张木桌,几个木椅,刷着白粉墙,安静、质朴与随和,因为本来就是来的熟客,一人要吃它千百回,有的一辈子都在吃,不需要什么宽街闹市和浮夸的装饰,人们的注意力都在美食上,老板与客人们觉得自在、淡定与从容。

湄潭人特别擅用豆香,湄潭绿豆粉,来源于贵州铜仁、印江一带,在湄潭又发扬光大,美食是容易传染的,使遵义、贵阳等地人也喜欢上,用绿豆与精米打成米浆,用大锅烙成面皮,再切细成粉丝,豆浆煮熟,加入酥肉、油海椒,盛出一碗红亮油绿的粉,这粉面皮上布有细孔,会极大地吸收豆浆和佐料入味,各种味道从小孔中溢出,用口腔吮吸出来,香味浓郁,回味无穷。记得有一家老北街的素绿豆粉,从一个小巷子里穿过,只容一人通过,两人常常对撞,又笑又尴尬,走到头,独独的一间屋子,哪像门面,但那素粉的香味却飘得到处都是。

用豆子做的粉,还有豌豆凉粉,是豌豆淀粉成浆,凝固成冻,切成淡蓝色的方块条子,透着亮光,夹起来颤颤巍巍,吃起来冰冰凉凉,和着焦香的红油海椒,起初我是不爱吃,咬不上嘴,觉得是在嚼空气,爱吃的都是些红男绿女,特别是女孩,三五个坐在摊前,说说笑笑的吃得哧溜哧溜,时间长了,年龄大,我却偏爱了,喜欢那油海椒反复刺激舌头的灼烧感、吞咽下去的冰凉感,不需要吃饱肚子,吃的只是味道。

湄潭人擅制粉食,湄潭的羊肉粉,喜用本地黔北的麻羊肉,煮熟切片,紧致味浓,无一丝膻味,把米粉在羊肉汤中一过,在碗中装上粉,面上铺好薄肉片,撒上一层煳海椒粉,再放入蒜苗,两个字:鲜美,你要去吃,吃到最后,能看见所有人仰头吸汤的样子。

还有一种炸豆腐圆子,也不知起源何处,凡外地人,尤其是湄潭外出久归的人,都要到县城老金家吃那种正宗味道,后来普及了,哪里都差不多了,印象最深的,是小时候县政府旁有栋老木楼家属房,姨妈夫妇刚调回城,他们一家经常叫我们去玩,她把嫩嫩的豆腐捣碎,放了些碱与盐,搓成圆子,放入油锅中滚炸,我们守着那飘香浮动的一锅,笑谈着,等待它一个个变得金黄,姨妈夹起圆子,撕开一个口子,里面暴露出白白的嫩豆花,灌入折耳根和煳辣椒制的汤,我们一下子塞到嘴里,咸香、豆香、辣味弥漫在口腔中,久不散去,小孩子们有时被辣得蹲在地上滴口水。而今,一晃又三十多年就过去了,我仿佛还能听见,踏着木楼板时咚咚的响声,姨妈边制圆子,边望着我们那慈爱的目光。

湄潭炒洋芋,将洋芋整个煮熟煮软,在平底锅中入油,边炒边压成糊状,再放入佐料和酸萝卜粒、葱粒等,这简单的制作,却把洋芋的香味激发出来,食入嘴中,入口即化,有时候饿了就代饭食,记得我的熟人,县城的老高家,也算老字号,他在街边炒这个几十年,从一文不名,到嫁女、买房、养老,全靠这小小生意。

我完全没有在哪个地方吃到过的原创,也许是湄潭糯米饭,把糯米蒸熟,盛入煮得极烂的猪脚豌豆汤,再放入佐料、小葱,小时候爷爷带我去吃,祖孙俩对坐着,用勺挖着吃,爷爷笑着听我吸汤的声音,我小嘴啪啪的嚼糯米饭。如今,糯米饭还是那个味道,我也像当年那样看着女儿嚼糯米饭,爷爷却不在了。用糯米制的还有油炸粑,湄潭人把米豆包在糯米饼里,只有一些盐味,放在油锅里炸得金黄,吃的时候,那种菜油与豆子的香味混合着喷薄而出,从舌头传到鼻腔里,十分满足。小时候,县城南街、西街赶场时最多,我一到那时就犯馋,求奶奶给五分钱,便飞快上街去买来吃,吃完便啥也不想了。

湄潭人口味重,但他们有解腻之物。此地盛产茶叶,红茶、白茶、绿茶都有,湄潭人最爱的是绿茶,偶尔坐在树下或是家中,沏上一杯,清冽、甘甜、回香,一边望着绿色在杯中升腾,一边想着、谈着自己关心的事,可以独处,也可群聊,便是最好的休憩。

有时,文明自有其传播的力量,浙大西迁,把江浙一带规模生产茶叶的技术传入湄潭,战争年代,湄潭的茶叶用以交换外汇。如今,湄潭茶品质上乘,仍然在创造外汇和可观的收入,这里的农村家庭,总有三五亩茶叶。进入湄潭的茶园,树茶相间,随大地起伏,绿成一片,让人倍感清爽。对国家来说,每一个地方的特产互相交换,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,经济可以自身循环,可以不依存外来的物产,这是最大的功用。这适宜茶叶生长的气候和水土,才是大自然赠给湄潭人的宝。

湄潭人还会用茶制成油茶汤,我记得在二十年前下乡,老乡说这叫“干劲汤”,吃了能干活,把花生、粗茶、米面等炒焦了,用油煎一下,冲水煮烂,喝起来咸香解腻,每每想到这味油茶汤的来历,真是暗自惭愧,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参加过重体力劳动,自然不知道它的作用。湄潭最正宗的油茶汤,要寻访到永兴随阳山一带,那里产茶,油茶和着脆脆的炸米饼吃,那才香。

湄潭,像一个小家碧玉,有生活情趣,多数时候,是自给自足,宁静安逸。而小吃,在漫长的时光中,陪着湄潭人度过这悠悠的岁月,有时候,怀念那个味道了,不需要吃,只要一想到那东西,口中自然升起那种味道,也会想起那时的场景、人与事。

这些味道,于现在的我看来,让人难忘的,哪里只是食物,这味道里,是有故乡的味、亲情的味,更或是,人生的况味。

作者简介

冯波,现就职于贵州湄潭县文联,作品散见于《人民公安》《贵州日报》《贵州作家》《贵阳晚报》《遵义文艺》《湄江文艺》等刊物。

来源遵义市文联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编辑谢国欢

二审孟锦群

三审陈富强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cs/3359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