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凡生活中的情与味,从一块豆腐开始
2024/12/16 来源:不详麻婆豆腐、家常豆腐、小葱拌豆腐、文思豆腐、毛豆腐、烤豆腐……自从豆腐被搬上了餐桌,中国人的胃就离不开它的滋养了。
今天的视频,记录的是一块酸浆豆腐的诞生。
所谓酸浆,不是石膏也不是卤水,而是豆腐凝固时分离出的水,经过一夜的发酵,就成了第二天点豆腐用的浆水。
循环,是陕西蓝田灞源镇酸浆豆腐传承多年的美味秘诀。自吴养文接手豆腐坊,这样的循环在墙角的小坛子里默默进行了二十多年。
灞河源头的优质矿泉水和传统工艺成就了灞源豆腐细腻无渣的口感,筋道紧实的灞源豆腐干更是出名。
泡了一夜的豆子,充分吸收水分之后变得晶莹圆润,可以磨成香醇的豆浆。
豆浆经过人工过滤,加水煮开,变得更加细腻。舀一碗出来,让豆香在味蕾上绽放,就能开启一早上的好心情。
大锅表面在高温下会形成一张张油豆皮,像新娘子的盖头一样,要用细长的竹竿挑起来,才能窥得下面如玉似酥的风景。
酸浆是锅内平静的破坏者,在最合适的时机强势入侵,从此豆浆分崩离析。飘在上面的澄清液体是背叛者,会变成新的酸浆,而沉在锅底不愿屈服的顽固分子团体,叫豆花。
豆花会被纱布包起来,层层叠加放在木盒子里,用石头、千斤顶挤压。压力小的,会成为富含水分的嫩豆腐,压力大的将会变成老豆腐或者豆腐干。
灞源豆腐干在承受重压之后凝成绵软的韧,取出切块,放进盐水里煮入味,再经晾晒,就成了一道咸香弹牙的美味。
“煮豆作乳脂为酥,高烧油烛斟蜜酒。”在苏轼的表达中,豆腐产生了高级食材的既视感。事实上,这种平民食物在古代备受文人墨客的追捧,他们认为豆腐的气质与自己的品格相衬,食用豆腐可以达到物我和一的境界。
豆腐作为包容性最强的食材,不仅形状不固定,而且可以与大多数食物相配合,产生不同的风味,这与中国的“和”文化不谋而合,又隐约透着道家的无为气质。
在古代官员和大儒的眼中,豆腐是清廉自守,是安贫乐道,是一清二白,是一种坦荡。
对于世世代代的中国百姓来说,豆腐是廉价的养生美食,在饥寒交迫的时候,一碗豆腐足以带来肠胃的满足,抚平心灵的褶皱。
此时方知,世界再冷,也敌不过一块豆腐,一撮薄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