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卡全球首个鲜味博物馆你知道么原来
2024/10/20 来源:不详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index.html
说到“鲜味”,相信大部分人都不陌生,在生活中不论是炒菜、拌菜,还是煲汤,大家都喜欢加入酱油、鸡精、味精等鲜味调味品,为菜肴增鲜。
周到君最近才知道,在上海嘉定竟然有一座“鲜味博物馆”,通过由博物馆、科学馆、生产流水线等组成的一场“工业之旅”,为市民观众揭秘“鲜的奥秘”。
PS:组到10人就能预约免费参观哦~
在很多发达的国家,工业旅游早已存在,且发展得非常成熟。周到君最近走访的这家鲜味博物馆就建在我们很熟悉的品牌“太太乐”位于嘉定的厂区内,顺着“鲜”文化这条主线,观众们可以在馆内浏览学习,从“鲜之产品”、“鲜之技法”,再到“鲜之菜品”等等,深刻体味“鲜”对人类产生的影响。
进入博物馆,首先便是用仿真洞穴介绍人类烹饪进程演变的“鲜之缘起”部分。
例如在原始时期,人们最开始以生食为主,只能尝到食物的本味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人们发现食物掉进了火堆里经过火烹后更喷香可口,不过就是容易焦。之后再进化到“包烹”,用泥土叶片包裹食物烤制后再吃(类似如今的“叫花鸡”)。
进入石器时代后,人们慢慢开始使用陶器(容易碎裂)、青铜器乃至铁器烹饪食物,烹饪手法也拓展至水烹、火烹和油烹几大类。在这一过程中,人们对“鲜”的感受度其实是在不断提升的。
而在“鲜之技法”中,则是用一幅形似“清明上河图”的画卷描绘了很多鲜味小故事。例如如“佛跳墙”本名“福寿全”,后来因为诗句“坛启荤香飘四邻,佛闻弃禅跳墙来”才将菜名改为“佛跳墙”。
而在这幅世界地图前,观众也可以了解全球各地用来调鲜的产品,例如中国人常常用到酱油、味精、鸡精,澳大利亚则更习惯使用肉汁粉,日本还有鲣鱼露等等。
与此同时,大家还能在参观过程中get到不少“冷知识”,例如人们在胎儿时期就能在妈妈肚子里尝到鲜味,母乳中也含有丰富的谷氨酸——鲜味物质按照化学成分大体可以分为四类:氨基酸类(如谷氨酸)、核苷酸类(如肌苷酸)、有机酸类(如琥珀酸)和复合鲜味剂类(如酵母抽提物),一般而言,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和呈鲜物质的含量往往成正比关系。
此外,周到君还获悉,其实在英文中是找不到任何一个单词能够准确作为“鲜”这个字的翻译,足见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而如果家中有腌制咸菜习惯的小伙伴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:奶奶和外婆做的咸菜味道会不太一样,除了佐料配方的区别,还和每个人手上的菌种类别有关系哦!
参观完了博物馆和科学馆,“鲜味之旅”的另一个重头戏便是生产流水线的考察了。据悉,整个厂区的6条生产线对观众开放了两条,设置了专门的参观通道,小伙伴们可以隔着玻璃围观鸡精的生产过程。
工厂每天会对约只整鸡进行加工,清洗、蒸煮后留下鸡汁作为液态增鲜调味料的配料,而整鸡去头去尾去内脏后工人会加入小葱、大蒜等等配料混合研磨——也就是说,我们日常在菜品中加入的鸡精颗粒里,其实包含有鸡肉,甚至还有鸡骨头,只是因为打磨得很碎,所以从口感上无法品尝出来。
随后经过干燥灭菌后,工作人员筛选鸡精中段最均匀的部分,经过6道质量检测,最终进入包装、仓储及运输程序。
整条参观线路是对公众免费开放哒,全程大约需要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,整体来说是一个内容丰富也很接地气的科普旅行。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提前预约免费参观哦,现场会有专业的讲解人员陪同讲解。
附上一些预约小Tips供大家参考~
开放时间:周一至周五9点至16点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