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节气冬至食俗

2024/12/30 来源:不详

“六阴消尽一阳生。暗藏萌。雪花轻。九九严凝,河海结层冰。”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左右,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——冬至。冬至是中国白天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:过了冬至,白天就会逐渐变长,黑夜逐渐变短。因此,古人即把冬至这一天视为秋冬两季的分水岭,且以节日命名之,并伴以各种食俗加以庆祝、纪念和铭记。

吃豆腐。在北方一些地区,冬至节被称为“豆腐节”。节日这天,家家吃小葱拌豆腐。为何有此节日食俗?这源于一则历史典故。相传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,某日忽然接收密报:朝廷重臣刘伯温有反状。朱元璋于是下诏令刘伯温三天内将其掌管的账目全部交审。三日后,刘伯温拿着账本、拎着瓦罐来见朱元璋。朱元璋审过账目,无误;打开瓦罐一看,里面是一道家常菜:小葱拌豆腐。朱元璋当即就明白了:这是刘伯温在为自己申辩,暗含自己一清二白!于是,便有了这个节日食俗。

吃赤豆饭。在江南水乡,冬至之夜,全家必团聚一起吃赤豆糯米饭。为何有此节日食俗?这源于一则神话故事。古代天神共工氏之子倚仗父亲威名,到处为非作歹。冬至这天他病死了,但却化作瘟疫依然祸害百姓。瘟疫最怕赤豆,于是,人们就在冬至这天晚上家家吃赤豆饭,以驱避瘟疫,祛病防瘟。

吃狗肉。冬至吃狗肉的食俗,源于汉高祖刘邦:某年冬至,刘邦吃了大将樊哙送来的炖狗肉,大呼过瘾,于是就有了民间冬至吃狗肉的习俗。冬天吃狗肉,不仅是一种节日习俗,其实更有它的科学道理:狗肉有壮阳滋补的作用,冬天多吃些狗肉,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和强身健体。北方冬至吃狗肉,主要是火锅炖肉,炖的同时,还下些豆腐片、干白菜等。

吃馄饨。南方俗语云:“冬至馄饨夏至面。”冬至节这天,南北方很多地区都煮馄饨吃。此食俗源于吴越之战。春秋战国时期,吴越相争,越国战败后,进贡美女西施侍奉吴王夫差,西施煮馄饨献给夫差吃,夫差吃后大为赞赏,于是,冬至节吃馄饨的习俗便传入民间,千万年沿习不衰。馄饨名称很多,广东地区称作“云吞”,湖北称作“包面”,江西称作“清汤”,四川称作“抄手”,新疆称作“曲曲”。

吃汤圆。“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”冬至这天,江南一些地区的传统食俗是吃汤圆。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,北方一般称作“元宵”。冬至吃汤圆,寓意很明显:“圆”意味着“团圆”“圆满”。因冬至节这天吃汤圆,所以江南把汤圆也称作“冬至团”。福建等地冬至这天吃与汤圆相类似的“冬至丸”。“冬至丸”也称作“粉圆”,一般以肉、菜、糖、果、豆等作馅料,其寓意是“团圆吉祥”。

吃饺子。西北地区流行冬至吃饺子的传统食俗。这一食俗主要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。据说某年冬天,奇寒,百姓饥寒交迫,冻烂耳朵。张仲景率弟子架起大锅,熬煮羊肉和驱寒药物,然后捞出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形的“娇耳”煮熟,无偿分给百姓们,既治好了冻疮,又解除了饥饿。人们感念张仲景恩德,仿照“娇耳”之形制成饺子,作为冬至节主食。

吃九层糕。在台湾,冬至节这天流行吃九层糕。九层糕的主料是糯米粉,将其捏成龟、羊、猪、牛、鸡、鸭等九种象征吉祥的动物形状,再分层蒸熟,用以祭祖。祭祀后,亲人们摆宴分食,谓之“食祖”,以示不忘祖宗,牢记根源。

吃荞麦面。冬至这天,江浙一带流行吃荞麦面。冬至这天,全家人团聚在一起(外嫁的姑娘也要赶回娘家),一起吃荞麦面条、荞麦面汤。当地人认为,冬至吃荞麦,来年可以博得“头彩”——取荞麦花步步登高之意。

“黄钟应律好风催,阴伏阳升淑气回。葵影便移长至日,梅花先趁小寒开。”冬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节气饮食文化。冬至来临,人们吃的不仅仅是美食,更是一种应该被继承和弘扬的厚重的中国民俗文化。

文/钱国宏

文字编辑/向秋樾

视觉/实习生彭宏兰

编审/李缨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cs/8555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