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做成美味的小葱饼干,孩子们却收获了更多
2022/5/11 来源:不详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://wapyyk.39.net/hospital/89ac7_labs.html
“想要上好每节课,并且把主导权都教给孩子,真的很有挑战。”
“这个冬天,孩子们过得不太安逸”。
老师为什么这么说?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什么样的课程?
文:王俊(芭学园华龙苑园区主班老师)
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,窗外的冷风呼呼吹,躲在屋子里的“小精灵们”都在研究着小葱饼干的制作。
因为他们春天播下了小葱的种子
夏天研究了小葱的变化
秋天以小葱为主题建造了爱心植物架
冬天整合前三季的信息和经验,他们决定研究出一套制作美味小葱饼干的方案。
小葱饼干该如何制作呢?根据已有的经验,孩子们很快说出了所需要的材料。
这天我们准备好了孩子们需要的材料,还有他们带来的奶酪,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做饼干还能放奶酪!我很期待孩子们制作的成品。
紧接着就是讨论制作的步骤。在孩子们讨论发表个人意见的时候,老师发现,平时在家和妈妈一起做蛋糕或是参与过做饭的小朋友,描述和面以及投放材料的先后顺序都比较清晰,没怎么动手做的孩子则是凭借自己看到过的在说。
制作小葱饼干的步骤,孩子们出现了两种意见,于是我们分为两组进行。
孩子们各自认领要做的事情,就开始忙活了。我偷偷地想:这看似有挑战的工作,怎么进行这么顺利呢!
一组的步骤是:倒水和面,将奶酪也揉在面团里,将小葱切断揉到面团里,然后做成饼干的样子。
另一组的步骤是:倒水和面,把面团做成饼干的样子,放上小葱,放上奶酪。
饼干第一次做就这么烤好了,这样看真的很容易。
经过大家品尝,觉得把奶酪加到面团里面的饼干比较好吃,而把奶酪放在面团外面的饼干烤熟之后奶酪变成黑的了,有点苦、有点硬,不好吃,奶酪不适合放在上面!
但是作为制作者的这部分孩子,他们认为自己做的饼干虽然焦了,也好吃。有了分歧,大家决定带回家给家人品尝,收集信息继续研究直到做出大家都说好吃的饼干。
第一次尝试的结果,孩子们并没有受挫,反而更有信心做好饼干,他们收集了家人给的意见之后,第二次做大家决定不要奶酪,加入了鸡蛋,认为这样更酥脆;第三次,再加上牛奶、白糖,这样更香甜。
我自认为课程进行得不错,孩子们也能积极参与,但是总感觉孩子吸收的不是很多,更多的还是老师占主导,孩子只是简单的学会了做饼干的技能,而关于思维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很多。
于是我开始想,这种学习方式是孩子需要的吗?是我们想要给孩子的吗?孩子们在这个冬天真的能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充实吗?
当时的我还不够清醒,直到我再一次与园长和教育督导进行课程沟通时,我才醒悟过来——烤小葱饼干的课程中,我站错了位置。
因为我放的不够开,我将孩子们当下的工作内容,以及接下来可能要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妥当了,我为他们选择了有经验的孩子和面,导致面团顺利和好,导致最终小葱饼干的出炉。
紧接着后续的两节课,我开始调整课程模式,尝试回归到一个引领者的道路上来。
第四节课,孩子们依然认为小葱饼干有点硬,需要用称去称量,这样更精准,做的饼干才不会很硬。
于是孩子们带来了称,开始了测量。而我想要让孩子们弄明白如何测量,又一次成为了主导者,带着他们开始了测量。
虽然测量的过程中都是孩子们在想办法,例如“用保鲜袋来测量材料不会影响重量”,孩子们想到的这个办法真的很好,但操作都是我在进行。我看到孩子们的小眼神好像在说:让我来吧!我把操作环节给了孩子,但依然还不够。
因为依然只有两个孩子在操作,他们觉得太挤了,其他小朋友需要先回到位置上。而此时的我发现,课程实际上是失败的,我依然占据着主导者的身份,而孩子的思维无形中就受限于老师的课程。他们本来会遇到突发事件,需要去思考,去练习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但是这些发现问题的机会被老师代替了,那从何去激发孩子的思考呢?
好在后续我一直在改进,孩子们也不断地给我回馈他们的需求,让我知道了摆正位置,老师是一个引领者和记录者,而不是一个主导者。
接下来的这节课,我们就是准备好孩子需要的材料,放手让他们自己干。
出乎我的意料,现场火热极了,两个小组讨论、分工、操作,每个孩子都在全身心参与,而我的心情比孩子们还激动。
孩子们因为面盆该放在哪里发生了争吵,立刻就有小朋友站出来阻止,还带有手势:请你们不要在吵了,就放在中间。
紧接着出现了组织者:谁来和面粉,谁来测量。大家都积极参与。
这下遇到困难了,不会开称。他们想到办法,找来了称的主人,孩子们的认知是带来称的人会称。
有的小朋友迫不及待等分配任务了,跑去先把葱端过来。
这是被派来拿糖的,自己先吃点~
好开心啊!你倒点,她倒点。。
无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(芭学园幼儿班是3-5岁孩子的混龄班),他们不需要组织,自发的进入工作状态,有孩子立刻成为了组织者,有孩子反驳他人提出的想法,并说出自己的看法。
但这堂课的结果是,我们失败了——没有和成面团!
最后大家坐在一起,观察两组的成品,分析原因,为什么面团没有和成,而是一盆面糊和一盆干面粉?
面糊这组的小朋友:
雨泽:水倒的太多了,应该一点一点的加。
乐乐:就是因为牛奶和稀的都加的太多了,所以没有和成面团。
大天天:有些小朋友就全把牛奶和油都倒进去了,面粉太少了,所以就成面糊糊了。
小天天:不能倒太多的油(他就是把油都倒进去了,经过观察他发现倒太多油,面粉就会变得很稀)。
干面粉这组的小朋友:
球球:总是有人想吃面粉,所以我不停的提醒,就耽误我们时间了。
白杨:那下次我来看着面粉,这样就不会有人吃了。
然然:面粉不能吃,我们要做好了才能吃。
听着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着,我瞬间觉得,虽然和面团失败了,但是孩子们的收获远远大于前几节课。这次的课程,孩子们又回到了主导者的身份,他们自主地学习,发现问题,每个孩子都在参与,在思考。
我们没有做成饼干,但通过总结经验,孩子们自己认识到了问题所在,下一次的课程将会是带着问题进行操作,我们期待!
接下来就是收尾,这些没有做成功的材料怎么办呢?
一个孩子说倒了吧,反正也没用。对于他的解决办法,孩子们马上提出了质疑:那样材料就会浪费。
有的孩子立刻想到面糊可以做成煎饼,他曾经见过;而把干面粉保留下次用,因为不会坏掉。
于是提议者带着感兴趣的娃们开始了制作煎饼,手法还挺熟练,看来在家是有经验的。
这一天我们和以往的冬天过得不一样,真的不一样。
这个时候的我可以说:我把主导权交给了孩子。
课程主题是孩子自发组织、自主选择的,在教学课程中,通过事情本身问题的驱动力,让孩子自主的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去验证、解决问题。
而老师主要的工作就是记录者、观察着和引导者,孩子讨论的点会一直在变,老师要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总结,同时巧妙的提出深层的问题。
其实今年带给孩子的这种课程模式,就是系统的思维课程,引领孩子们把他们感兴趣的点作为一个“系统”来进行观察,引领孩子把对事物零散的认知联系为一个整体,使孩子的认识更为完整、更具穿透力。
通过不断深入的学习,孩子们的求知欲反而越来越强,他们想要探究很多未知的事物。这个时候的他们,更像是一个个小精灵,探索世间的魔法。
最新课程,欢迎全国的孩子和家庭(戳链接看详情):
寒假亲子游,和芭学园老师一起去彩云之南
小小童子军,等你来报名
元旦假期冬令营
孩子是脚,教育是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