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桥路腹地,生长出一个野生菜市
2023/5/29 来源:不详穿过水碾河社区双桥路南六街长长的脚手架隧道,便到了这片野生菜市场。阳光穿过墙垣,行人在菜摊前停了下来。
连问了几个人都说不清楚菜市场的名字,所以我们姑且认为,它没有名字。
和寻常四四方方的水库形菜市场不同,这条野生菜市场是一条河,它以流动的姿态,淌过水碾河社区最主要的道路,原始,传统,自然,美。
你无法一网打尽它的全貌,也不知道每天会需要什么品类的瓜果蔬菜,你只能从头进入,一路走到底。
我们就从入口走起,两栋高楼夹着一段正在施工的路,是不起眼但波浪万千的上游。
脚手架,对一般商业体来说,是未完成,是禁止,是阻拦,但它却拦不住水碾河菜市场里的商户,脚手架对他们来说,是设计得正合适的菜架展台。
原本只有一扇铁门进出,屋里几平米,而现在,大个儿的冬瓜山药可以码在一起,隔一道脚手架,摆土豆茄子,再隔一道脚手架,是绿叶菜。每两道脚手架之间,正好放三台菜筐,筐底抬离地面,在视觉上轻盈,在功能上保鲜。
出神入化地利用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,远不止于入口处的脚手架。
我们走出隧道,菜铺中间夹着理发店,蓝色钴玻璃门贴有上世纪的繁体字;对面,大哥把香肠挂在空调铁架上,菜摊前,还莫名其妙倒着一幅美女版画。
这片未经开垦的野生菜市场,想象力丰富如同婴儿,肉食店披披挂挂的香肠下,是自己独创的“心”字写法。
一家鸡肉店,裸身搭在两根电线杆下,砖头和箱子摞出案台,只一截竹棍横在电线杆上,挂满鸡鸭。
买家多为旧社区的老住户,所有的小区口都对着这片菜市场,没有过度地带,买完菜可以直接在家门口晒干。
经过一扇窄门,转过一个小弯。社区与摊贩亲密结合的菜市场尽数展现眼前……我们终于发现,一切不过刚刚开始。
水碾河菜市场凭借它河水一般的形态,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展示法。这里的每家商贩,都拓展了自己的门面,把屋子里的瓜瓜果果拿出来,将门口做成了超大型展示空间。
有人在墙上凌空开一道门用来码菜,门下的台阶,就成了天然展台。
胖妹鲜菜店把临街的旧自行车房砸通,卷上闸门,拓展成一方门面。
没门面的就直接铺在路上,菜摞成堆,头前立招牌,仿佛小灵位。
逛这条菜市之街的感觉与逛其他菜市场不同,行人每时每刻只能专注于道路两侧,无法前后左右一览无余。所以你会想赶快往前走,一直往前走,也不知道前面有多久,有多长。
所以时间宝贵,没有耐心驻足挑选。商贩洞察消费者心理,价目表上写得是“XX元/抓”,“抓”就是不挑选,一把一把抓进口袋,不要一个一个选来放。
因为有了门面的竞争,好运超市前几天也焊了三排铁架子加一根钢管。形成了屋里三平米屋外一百平的夸张效果。
火锅料,炖汤伴侣,红红火火地挂在上边儿,瓶瓶罐罐码一层,五谷米面装盒码一层,花椒辣椒装袋,袋子边边卷起来,再码一层,井井有条。
“只不过,”老板娘说,“每天一大早就开始摆,晚上又一个一个收回去,收放过程,要花一个小时。”
再夸张一点,如小李鲜果店一般,几筐砂糖橘把自己周身围起,封死,你走不进去,他也不出来,小李坐在阵仗中间,稳稳当当刷他的抖音,以品质招徕客人。
摆不出街的棉絮加工坊,也需要吸引路人的注目,索性立了把对着街口的椅子,当街弹棉花。你能想象有人坐在椅子上,“嘣嘣”地敲着牛筋线,棉絮纷飞,在灯光下千丝万缕银光。
这一幕,简直行为艺术。
不知道谁家的收款声传到大街上,巨大的一声“到账七元”,向附近商家和行人展示着这条街的生意火热。
豆腐哥,或许是这一片菜市场的开端。
二十多年前,豆腐哥还是一个初中生,空下来的时间,他就在社区门口卖卖小葱。卖着卖着,他旁边就坐了别人,卖西红柿、卖鸡蛋……整个菜市场,从一根小葱开始发芽。
仔细看,豆腐哥的门面是一堵没有封顶的墙,显然是后砌出来的。豆腐老板实在:“这是社区照顾我,带三个娃娃,挣点小钱,吃得起饭就行。”
聊完,豆腐哥转身招呼下一个客人:“吴师傅,来。”
这些铺子每一间都仿佛是奇迹,融汇着这些勤劳商贩的心血,他们从凌晨五点开始摆摊,迎接最早的一批老年人和朝阳,一直摆到晚上八点,气温下降。
我只能想到小学课本里的一个句子: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
这片菜市场里,也能容下行无定所的小贩。他们不卖瓜果蔬菜,没有额外的加工步骤,没必要在室内综合菜市场里盘下一块位置。
没关系,这里是大众的舞台,只要有个车位,有把伞,在街边一停一摆,只要你想得出来,想卖什么都可以。
街头我们遇到单独卖蒜的小贩,蓝框装白蒜配色讲究。还有极少见的烧白,电动车自带一只锅,在哪里停下,哪里就冒出蒸汽。
修表师傅也混迹在菜市场里。没有生意,他就在墙角站站坐坐,看着行人,行人也看着他,像《清明上河图》里的古代人物。
一对年轻夫妻在这里摆摊卖糖油果子爆米花,卖得很便宜,外面四块一串,他这儿三块。
看招牌发现他原来也想过卖四块一串,后来还是改回去了。老板说:“只有你看出我是从四改成三,别人都以为我二改成了三。”
问了一句,他们来这儿摆摊是经人介绍。这块儿地方深,纯外人发现不了,所以摆摊儿的大部分是本社区的居民,另一小部分也是本社区居民引荐过来的。
“凉一下再吃,脆。”姑娘善意提醒道。
旁边卖发糕的阿姨拦下我:“你搞摄影嗦?!”寒暄了一番,她指着自己最后一袋发糕说:“告一下嘛,尝个鲜嘛。”
我依然问她:“这个地方有名字吗?”
她傲娇地挑了挑眉:“怎么没有,四二零厂,东郊。”
双林小学放学。有的家长牵着孩子走进社区买菜,有的家长直接在门口经过。
走出社区,在外面望,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朴素的一道社区大门后面藏着一片菜市场。地图没有标注,菜市场也没有名字,你也不会走进来。
我原来就住在水碾河社区旁边,但我一直没有走进来过,就这样和菜市场错过了几年,真遗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