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秋之际,学会做这些菜,去到哪也不怕饿肚

2022/11/2 来源:不详

立秋,虽然意味着折磨了一整个夏天的酷暑也将离去,萎靡一夏的食欲也渐渐恢复了,立秋刚一到,很多人就开始琢磨着“进补”这件事情,准备开始为自己大补起来,其实哪有这么麻烦,只要准备“三样蔬”就够了,虽是家常菜,各个可都是养生中的“高手”哦。

立秋的饮食原则

1、多吃酸性食物

初秋时节,天气仍较闷热,此时不妨多吃些酸性食物以补肝气,比如苹果、葡萄、柚子、山楂等可收敛肺气。

2、忌辛辣烧烤食品

辛辣烧烤类食物属热性,在烹饪过程中又失去较多水分,尤其初秋干燥的气候里特别容易引起上火。

3、不要摄入过多高蛋白食物

立秋之后,人的食欲在逐渐恢复。但此时人的肠胃功能较弱,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,会增加肠胃负担,影响胃肠功能。

4、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

进入秋天气候开始变得干燥,很容易伤及肺阴,在饮食上更应注意养肺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。

立秋必吃三种蔬菜

推荐菜谱

一、莲藕

莲藕富含铁、钙等微量元素,植物蛋白质、维生素以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。莲藕具有通便止泻、健脾开胃,而且莲藕散发出一种独特清香,有一定健脾止泻作用,能增进食欲,促进消化,开胃健中。

禁忌:莲藕偏凉性,产妇不宜过早食用,生吃碍脾胃,脾胃功能低下者不宜生吃!

1、凉拌藕丁

主料:莲藕克秋葵2个小米椒2个独蒜1个

辅料:盐3克苹果醋3汤匙橄榄油2汤匙酱油2汤匙

做法:

1、备好食材

2、蒜头去皮剁碎,秋葵和辣椒分别洗净切粒

3、莲藕去皮洗净,切成丁,锅里烧开适量水,加上3克盐,煮沸,倒入藕丁焯熟

4、捞起之前倒入少许苹果醋,防止藕丁发黑

5、捞起,用凉开水冲一下,沥干

6、热锅,倒入橄榄油,下蒜蓉爆香

7、加入辣椒、秋葵、倒入酱油,关火后调入苹果醋拌匀

8、舀起淋在藕丁上面,拌匀即可

转眼秋天到了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各种好吃的如期而至,是吃货眼中最幸福的季节。以下,给大家推荐10种莲藕的做法。话说“莲藕一身宝,秋藕最补人”,这时的莲藕不光口感好,营养也丰富,是难得的润燥食材,亲们一定不要错过哦。

第一道:香炸藕盒

这道香炸藕盒,味道鲜美、色泽金黄、外酥里嫩,咬一口在嘴中,肉汁四溢。是一道非常地道美味的家常菜。做法也不难,两片莲藕中夹上肉馅,放入油锅中炸熟即可。非常适合居家制作。

具体制作方法

第一步:准备食材。莲藕1节、猪肉馅克、姜5克、香葱10克、面粉50克、淀粉20克、泡打粉3克。

第二步:将莲藕去皮,切成3到4毫升厚的片,每两片中间不要切段。

第三步:将切好的藕片泡入水中备用。(避免藕片氧化变黑)

三、清蒸鲈鱼

鲈鱼鱼肉质白嫩、清香,没有腥味,肉为蒜瓣形,最宜清蒸、红烧或炖汤。尤其是秋末冬初,成熟的鲈鱼特别肥美,鱼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也最丰富,所以是吃鱼的最好时令。

1.鲈鱼去腮去内脏洗净,在鱼身上划花刀。

2.淋入料酒,身上抹上盐。

3.盘底放入葱姜和红椒,再放鱼,鱼身上和鱼肚也放入葱姜丝。

4.鲈鱼放入蒸锅中上锅蒸10分钟。

5.蒸好的鱼取出去掉盘子的葱姜。鱼身上铺葱姜丝、红椒丝。

6.均匀地淋上李锦记蒸鱼豉油。淋上烧好的热油即可。

四、辣子鸡

辣子鸡微甜,味鲜香,为四川传统菜之一。精心改良后其口味更富有特色,成菜鸡肉质地酥软,麻辣味浓,香辣可口,营养丰富,制作简单。

1.新鲜鸡胸肉一块洗净

2.切成大小差不多的肉丁

3.将鸡丁用适量盐与1勺料酒腌渍15分钟入味

4.干辣椒用剪刀剪小段,准备适量姜、蒜、葱、花椒

5.锅内下油,要多些,将腌好的鸡丁入内炸

6.至鸡丁皮焦后盛起来

7.炸好的鸡丁装起来备用

8.锅内留底油,净姜蒜辣椒花椒入内爆香

9.随后加入鸡丁

10.加1勺生抽,少许白糖,少许盐迅速炒香

11.入适量鸡精与葱花即可关火

五、土豆炖牛腩

牛肉有补中益气,滋养脾胃,强健筋骨,化痰息风,止渴止涎之功效。牛腩炖土豆是非常好吃的一道家常菜,牛腩也是牛腩非常好吃的做法之一,牛腩和土豆的搭配,做出来的牛腩炖土豆味道好极了。

1.土豆、西红柿、洋葱、冬瓜切块

2.牛腩切块放锅里焯水,水里加少许料酒

3.砂锅里放半锅水,放入小葱、姜片、青花椒、香叶、八角、桂皮,烧开

4.焯好水的牛腩入锅放少许油炒

5.放一点老抽上色

6.炒好的牛腩倒入砂锅里,中小火炖

7.锅里放少许油炒切好的各种块,放盐,生抽入味

8.牛腩炖一小时后将这些炒好的块放入继续炖40分钟

9.把香料捞出

10.大火收一下汁,盛入汤盆放上香菜上桌了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by/2397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